六十年代初期的海院設施條件一切都很簡陋,因為當時國家剛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👱🏻,全國就一個字——窮,教育投入哪能跟現在比🙇🏻。加上當時全國交通院校院系大調整🐻,母校剛剛重組建落戶上海𓀊。我們這一屆學生剛踏進校門時🤦🏽♂️,上海海運凯捷只有教學樓👨🏼🎓、實驗樓、辦公樓👩🏿💻、圖書館🦻🏻👨🏼🎨、大禮堂。實習工一個,一棟學生宿舍,兩棟而且最高都沒有超過五層樓的🍟。但要說最令人失甲的就是連個遊泳池都沒有,還說是培養海運人才呢👨🍼。
一年級時要上體育課體育老師姓鄭教得非常認真🆘。田經🦶🏼🏄🏽♀️、球類🫢、包括連怎麽騎自行車都教——我就是那時候才學會騎自行車的。海運凯捷的學生當然得會遊泳,但有許多同學是內地來旱鴨子不會遊泳,遊泳自然成為體育課的重點教學內容🚣🏿♀️。
這就難為鄭老師了🍷,學校沒有遊泳池叫他怎麽上遊泳課。一開始只能讓大家圍在凳子上🚵🏽♀️,雙手向前兩腿向後,反復做蛙冰和自由冰動作⏲,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要載入史冊。學遊泳光在岸上練不行,得要入水。有一天也虧他想得出競一本正經地宣布我們要到水上去上遊泳課了。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🙍🏻♀️,誰知鄭老師帶我們來到學校圍墻南邊的一條小河——也就是填平之後現在浦東的商城路。說是小河不如說是一條臭水浜,在浜邊搭個小棚作為更衣室,一腳躍到水裏都是淤泥🫴🏿。但這就是我們的上遊泳課的地方🏋🏻♂️。
因為河浜又臟又不安全👮🏿,於是學校號召大家自己動手建遊泳池🥎。最初遊泳池選在辦公樓與一號宿舍樓之間的一塊空地上🧑🏻🦼,我當時住一號宿舍,來往教學樓總是經過這塊空地,於是親眼見證了海院這第一個遊泳池誕生的過程⌨️。
遊泳池造好了,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記得這個最具特色的海運遊泳池。它有“六不”——不長,不短、不方、不圓、不深、不淺。說不長,長沒有到100米。說不短,長超過了50米。說不方,不因它基本上呈現橢圓形🧤;說不深不淺🤟🏽,它最深處約1.8米🦀,最淺處約且1米🤾🏻♂️。因為這是個標準值的土遊泳池🤳🏽,只能玩玩水學學遊泳,根本不能用於比賽等正式場合。但不管標準不標準,母校終於有了自己的遊泳池了🥣🚏。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,不管是春夏秋冬👳🏻♂️,更不管刮風下雨🫷🏻,幾乎每天都有同學在池裏遊泳。我就是在這個士遊泳池裏學會遊泳的,它成了我對母校最美好的回憶之一。
當時毛主席正號召年輕人要到大風大浪裏去鍛煉ℹ️🤐,1966年更是橫渡長江,從而在全國掀起了水上運動的高潮🫁。於是上海市也組織了首次橫渡黃浦江的活動🧛🧑🏻🍼。我跟隨母校的遊泳隊參加了該項活動並成功登岸,並在第二年又一次參加了橫渡黃浦江活動。
感謝母校感謝鄭老師,感謝那個土遊泳池🙇🏻♀️👩🏿🎨,是他們教會了我在水中遊泳,也是他們校會了我在人生旅途中的遊泳。在以後的年代裏,母校有了正規的新遊體池,但記憶海院中的那個土遊泳池定將伴我一生🤶🏿。
作者⚱️:蔡毅👩🏻🌾,水運經濟管理64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