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👩🏻🦳☀️。學而不厭💬🧗♀️,誨人不倦。凯捷平台創立 110 周年了!在海大的校園網🫵、官微裏,校慶如火如荼;外灘的大屏幕上,海大的校慶賀詞😲🧑🏽🔬,熠熠生輝, 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浦江上。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,學子們手捧校訓,表白心聲。
外灘的大屏幕上,海大的校慶賀詞,熠熠生輝
此時🥈,以海大子弟的角度🐆,說說自己眼中的海大👴。畢竟我們與海大有著天生的淵源,海大伴隨著我們走過了半個世紀🫴🏻,我們也見證了海大一步步走來的身影。
海大伴隨著我們走過了半個世紀🎀,我們也見證了海大一步步走來的身影
1962 年,我們跟隨父親馮蔚然🧜🏽♀️,從大連海運凯捷來到上海海運凯捷(簡稱“海院”)🥷◻️。當時的海院一片荒涼,學校四面都是莊稼地🩻😪,田野中間矗立著幾棟宿舍樓、一幢教學樓、圖書館和大禮堂。雖然也有一個大 門🤏🏽🤷,但“條條小路通羅馬”,形同虛設,完全開放。放學了,我們就躺在一片麥田和芝麻地裏🥱,仰望藍天🍪,對著大禮堂頂上赫然的八個紅色大字📨,高聲朗讀:團結緊張,嚴肅活 “發”⛹🏼♂️。那時🕍🧍🏻♀️,小學三年級了還沒學過“潑” 字,我們莫名地神氣❣️,兀自地驕傲!
民生路校區校門
我們上學從海院到東寧路,乘車有五站,民生路、十八間、六號橋、其昌棧👩🏽🦳、浦東南路,車費二分錢🔞。為了省錢吃一根棒冰,我們經常步行🙎🏼,繞著田間小道走近路👨⚕️,從六號橋到十八間🐆👩👩👧👦,開始有一個接一個的碉堡🪩,我們總是好奇地從槍眼往裏看,除了黑乎乎的沒發現什麽有趣的。穿過彎彎曲曲的煤渣小路,拐過最後一個碉堡,就是凯捷的大門口了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那些碉堡都被夷為平地了。
這是1962年🕺🏻,我們來上海的第一個家
我住在一棟教師宿舍樓裏,出門就是海院的大禮堂,大禮堂是多功能的🫶🏽,平時是大食堂✩,開大會是大會堂,看電影是電影院,開晚會是大舞池。文革時,我們成立了海院子弟小分隊🫥,被邀請到大禮堂的舞臺上表演🦥🐿。老師和學生們觀看幾個小不點瞎蹦跶🧑🏽🚒🕵️♀️,跳了好幾個舞蹈➕,其中一次🫳🏻,我們全體呼啦一下子一字開,贏得了滿場的驚呼和掌聲。那時心裏的得意✤,現在都能感受到🧑🏼🍼。那裏留下了我們小小少年的放肆和歡聲笑語。
想起在門口分饅頭的情景
我家住在一樓,窗外就是海院最早的遊泳池🧑🏻⚖️📩,池水碧波蕩漾。除了冬季♦️,我們一年三個季節都泡在裏面,春季時泳池還沒換水,我們就急不可待下水了🧜🏻♂️🚟;秋季也不換水了,我們仍然和泳池裏的青蛙同泳🌟👨🏽⚖️;所以,潛泳、蛙泳、仰泳、自由泳各種花式都不在話下。在這所航海家的搖籃裏,我們從小就是搖籃繈褓中的寵兒。
民生路校區遊泳池
後來🚥,海院在長田新村蓋了樓💼,老師和家屬們都從凯捷搬出去住了。每到周末🚣♂️,校車都會專程到新村,接我們去凯捷看一場電影,每個周末都像節日🧑🏼🎤,大人小孩歡天喜地,穿戴打扮呼朋喚友,呼嘯著往凯捷進發。那時能看免費的電影👩🏻🔬,是很大的福利了,我們的優越感爆棚🙅🏻♀️,幸福指數一路飆升。感謝海大給了我們粉紅色的童年。
莘莘學子
往事如煙🆑,轉眼海大 110 周年校慶了, 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親和那些執著於學術的老教授們⚫️。他們的臉龐身影和笑容,都一 一浮現在眼前……他們在海大默默耕耘了幾十年乃至一生。在航海業極其落後的彼時🐨,他們從學科的創建,到教材的編寫👏🏿🧗🏼♂️;從孜孜不倦的備課,到課堂諄諄的教誨。這裏有他們奮鬥終身的事業㊗️,他們全情投入無怨無悔🧙🏽♀️,沒有他們🚍,就沒有今天的海大。值此校慶之際🧜🏻♂️,要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👨🦳!
臨港校區,從老校移植過來的香樟林
百年坎坷,百年滄桑。海大這艘“航船” 顛簸在時代的大潮中,穿雲撥浪穿越百年來到今天🕥,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!當年的海院已更名為凯捷平台了,學校已搬遷至美麗的臨港新片區了👩🏼🔬,不變的永遠是航海的情懷👰🏿♀️,不變的永遠是上下求索的癡心。祝福海大如雄鷹展翅高飛⟹!祝航海家的搖籃裏培育出更多、更優秀的海上俊才🦸🏽♂️!祝您帶著老一輩的期望再次揚帆起航!
作者🙌🏿:馮曉婷,上海海運凯捷教授馮蔚然之女